您的位置:首页 >特色 > 正文

明清古建筑近400幢 “中国第一瑶寨”如何防火灭火?

背上红蓝相间的背包,唐云连续几天行走在清远连南千年瑶寨的古屋巷陌,不时还会“小扣柴扉”,与当地村民聊上

句。

唐云不是游客,而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连南瑶族人,也是乡村消防宣传员。她的背包里装着应急灯之类的消防器材和安全用火用电的宣传单,每周都会下村开展宣传。

今年以来,国家文物局启动全国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,广东也迅速开展部署。清远作为广东省内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地级市,任重而道远,千年瑶寨更是焦点之一。

这座古寨始建于北宋时期,至今仍保留明清古建筑近400幢,被誉为“中国第一瑶寨”,游人如织。但数百栋民居连绵紧密、缺乏必要的防火间距、高寒缺水无消防管网……一个保留有大量历史文化信息且村民仍在其中生产生活的传统村落,如何防火灭火?

从建设消防管网到组建宣传队伍,一场消防安全“内科手术”正在开展。这场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,千年瑶寨如何与现代文明融合共生?

年客流量超40万人次

消防安全考验升级

石板铺路,青砖砌墙,黑瓦盖顶,从山下往上看,千年的古建筑群层层叠叠,来来往往的游客与身着瑶族特色服饰的当地村民相互交织。尽管受疫情影响,但景区统计的年客流量还是能超过40万人次。

古建筑、村寨多为木质结构,天干物燥时节极易引发火灾,且普遍存在用火不当、电线老化、消防设备不足等问题。客流量的增长给管理带来不小难度,部分民宿的装修标准、材料、结构、用火用电等,对景区的消防安全都是考验。

以往,瑶寨多为家族群居,一旦发生火情就会有人敲锣提醒,大家齐心扑救。如今“人村分离”的开发模式致使村民大多不在老村,老一套的方法正在失灵。

保护景区原貌、协调村民

整改工作一波三折

在不被注意到的墙边、地下,一条条铁制供水、消火管网在瑶寨延伸开来。

连南消防大队大队长余旭仪介绍,在省、市、县各级支持下,今年投入近500万元的资金进行消防管网、消防栓建设,开展电气线路改造等。经过招投标等流程,今年8月中旬,千年瑶寨的房屋电线改造正式进场。

整改工作一波三折,因为一些房子“不让动”,或者“不能动”。

施工队负责人胡家焰带队进场半月,就屡屡“碰壁”。有的村民要求选到好日子才能施工;有的家中有孕妇,按习俗不能钉钉子;有的家中亲人去世不满三年,也不让动房子……“还有一些房子确实太老了,墙体脆弱,不敢轻易敲打。”胡家焰说,瑶寨依山而建,无法运用机械,只能靠骡马搬运材料,进一步提高了成本。

此外,一些消防管网的水管是直径过百毫米的大铁管,如何做好埋藏不影响景区风貌,途经村民的田地赔偿问题如何协调,都是难题。

连南消防大队、县文广旅体局、三排镇等有关单位组成专门工作组,每周都到村中协调工作。作为全省首创设在千年瑶寨的股级事业单位,千年瑶寨管理事务中心在与村民的协调沟通上承担重要职能。“大家都是熟人,他们会更容易接受。”事务中心主任唐长青多次协调村中有威望的长者上门与村民沟通,在其劝导下,多名村民开始理解并支持改造工作。

“目前,水改方面主管完成95%,支管及消火栓卷盘安装、水池及泵房建设均已完成70%。电改方面,室内电器线路穿管保护已完成。”余旭仪说。

推动消防安全工作立法

为千年瑶寨定制防火要求

“一般发现火灾,微型消防站五六分钟可以到达现场。”千年瑶寨景区执行总经理李观寿介绍,2014年这里就成立了微型消防站,配设6名成员,还在景区人流较密集的位置安装了4个消防柜。

此次重点火灾隐患综合整治工程,防火设备也将进一步升级。但消防安全工作不是“突击战”,而是“持久战”,筑牢基础设施的安全基石需要建立长效机制。

村中大力应用物联网技术,安装智能烟感,搭建智能监管平台,建设“千年瑶寨消防宣传教育中心”。“景区的消防演练培训对员工全覆盖,还会对各经营场所负责人消防应对能力进行考核。”李观寿说。

从前,族里的长老会提醒村民干旱季节注意防火,而如今“吆喝”的换成了另一批人。县消防大队、景区运营方选派10人左右,一支瑶族宣传志愿队已组建完成。“志愿队基本都是由瑶族同胞组成,利用‘乡土味’瑶语,让消防安全知识入脑入心。”余旭仪说。

还有更多消防培训举措在瑶寨落地——重大节假日由消防指战员到景区驻勤驻训演练,与负责消防安保的员工同吃同住同巡逻,为企业送上消防培训、演练、安全检查等“综合套餐”。

不知不觉间,“老经验”也焕发“新活力”,村里涌现一批消防安全“明白人”。如唐中工一贵获评第一届“全国119先进个人”,带动瑶寨居民“全民皆兵”;景区约定“响锣为号,迅速响应”,第一时间疏散群众并组织灭火救援行动。

除了提升群众意识,保障消防安全还须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。

千年瑶寨兼具居住、生产、旅游等各功能,房屋土地的所有权仍然归村民所有,而目前整改工作仍参照商业综合体标准,显得有些“水土不服”。“目前瑶寨房屋防火间距不够,显然无法按照商业综合体来界定。”余旭仪说,连南正着手推动消防安全工作立法,通过成文规定为千年瑶寨量身定制防火要求。该法规预计于2023年出台。

规划建设多走几步古今融合便优几分

半山腰一座老屋旁,凌空挂起的一根竹笕已经干瘪,再也流不出一滴水。曾经,山泉水通过一个个相连接的竹筒进寨入池,作为村民的生活用水。如今古老的竹笕供水退出历史舞台,两座消防生活通用水池、千年来第一套市政消火栓管网登场,成为瑶寨群众新的生产生活保障。

一进一退、一新一旧之间,整个瑶寨从以前储水不足80立方米,增加到如今的600立方米,增长率超650%。这是什么概念?

“一层普通的民房着火,一般12吨水能完成扑救,而县消防大队的所有消防车加起来可装载280吨水。”余旭仪介绍,假设要扑救火灾,除了山上水池的水,还可以利用建好的消防栓就地加水,不用特地跑到山下。

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、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唐孝祥看来,千年瑶寨地域适应性特点突出,依山而建,层层排排,水自上而下流淌,不仅形成独特风景,也体现了瑶族人民的生活智慧,是民族文化的结晶,对于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都有独特意义。“无论是从人文价值还是当代价值来看,我们要做的都是保护、挖掘、整理和展示。”保护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?唐孝祥认为最首要的就是不能破坏原有风貌,要符合地域技术特征、社会时代精神,体现人文艺术品格。

如今,站在瑶寨高处驻足远眺,基本看不到消防管网。为避免影响古寨历史风貌,隐患综合整治工程多次调整修改方案,原本计划从村中主干道穿过的消防管网改为从村两边“包围而下”,再通过支管连接村中关键部位。“能埋的就埋,不能埋的必须做遮蔽。”余旭仪说。

安全是发展的保障,发展是安全的目的。随着千年瑶寨层层拧紧“安全阀”,景区的“烟火气”又回来了。

“这些都是自己做的,我们既有网店也有线下实体店。”半山腰一家文创用品店,店主房女士热情地向游客介绍产品。一栋略显古老破旧的房屋,走进去却是扑面而来的现代艺术气息——古老的墙体砖和木梁上装有现代灯饰,电气线路用PVC管包裹着,消防灭火箱隐藏在门后。古色古香的货架上,摆放着各种提包、挂件,均以瑶绣图案作点缀。

景区盘活,村民回流让曾经的“空心寨”重焕生机,更多现代元素的注入成就了千年瑶寨古今相融的独特风景。

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、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,保护古村落不能与现代文明割裂开来,让古村落历久弥新的密码就是留住“人间烟火气”。开展建设性保护可能会经历“美丽的阵痛”,但是值得进行更多研究优化,“规划建设多走几步,古瑶寨与现代融合便优几分”。

标签: 防火 灭火 中国第一瑶寨 明清 古建筑

热门资讯

最新图文

资讯播报